
探索欧洲如何在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的世界中重拾竞争力。
面对美欧贸易摩擦,以及东方新兴大国之迅速崛起,今日欧洲所面对的挑战,远超叁十多年前推出单一市场时所能预见。随着金砖国家崛起和美国经济持续强劲,欧洲在环球经济中的佔比下降。当前,欧洲公司在实力与规模方面,难以与美国及亚洲竞争对手匹敌。
有鑑於此,我最近閱讀了恩里科·莱塔教授的《遠不止一個市場》——這份關於單一市場未來的報告已於去年四月提交予歐盟執行委員會。萊塔教授現任雅克·德洛爾研究所所長,曾任意大利總理,並於近期獲任命為馬德里 IE 大學政治、經濟與環球事務學院院長。
莱塔教授在报告中主张对单一市场进行更新与重塑。為补足单一市场最初建立的「四大自由」——货物、人口、资本及服务的自由流动——他提出增设涵盖科研与创新领域的「第五项自由」。他还主张,应将过往被排除在单一市场之外的行业纳入其中,包括金融、电子通讯及能源等行业。
报告以「速度、安全与团结」為核心,勾勒出一个能够应对当今世界需求的单一市场愿景。在我与莱塔教授对谈中,我们讨论了欧元区危机带来的教训、特朗普贸易战的影响,以及他对欧洲如何重拾竞争优势的建议。
Barry Gill
Barry Gill
列寧有一句名言:「有些時候,數十年什麼都沒有發生,而有些時候,一星期卻發生了幾十年的事。」您認為這是否適用於 2025 年迄今為止所出現的情況?您又如何看待這句話在歐洲的意義?
列寧有一句名言:「有些時候,數十年什麼都沒有發生,而有些時候,一星期卻發生了幾十年的事。」您認為這是否適用於 2025 年迄今為止所出現的情況?您又如何看待這句話在歐洲的意義?
恩里科·莱塔
恩里科·莱塔
特朗普在美国所推行的一系列行动,其力度实在出乎意料,而其影响层面亦十分广泛——并非仅限於某一个领域。与此同时,正值欧盟在某些融合与竞争力议题上,準备採取不同以往的方针。所以我认為,这是一个有趣的时刻。
您认為,我们眼前这场世界秩序的崩解,会否成為促使欧洲凝聚力量的契机?抑或,各国之间的利益分歧,最终会对欧洲一体化构想造成致命打击?
您认為,我们眼前这场世界秩序的崩解,会否成為促使欧洲凝聚力量的契机?抑或,各国之间的利益分歧,最终会对欧洲一体化构想造成致命打击?
我认為我们正处在一个关键时刻。欧盟一直存在着欧洲与国家两个层面。雅克·德洛尔有句名言,欧盟是一个「民族国家联邦」。这说法对我来说非常贴切——原因很简单,因為所有这些欧洲国家都有数百年的歷史,以及不同的语言和文化。
这些国家间的差异将会持续存在,但在过去十年中,
「我們逐漸認識到,歐盟各成員國規模太小,無法與中国和印度競爭」
——甚至连印尼、尼日利亚和巴西也难以匹敌。我们需要更深度的整合,才能提升竞争力。现在,我们将拭目以待,看看我们是否能够克服某些民族主义倾向,提升竞争力;这并非出於意识形态,而是為挽回因分散而流失到其他国家的就业与资本。一切都关乎竞争力。
回顾您担任意大利总理期间,特别是在欧元区危机期间,您学到了哪些重要的政策教训?
回顾您担任意大利总理期间,特别是在欧元区危机期间,您学到了哪些重要的政策教训?
在那个关键的危机时刻,我们见到了十几种自私的民族主义做法,而非慷慨而长远的策略。我们至今仍在為此付出代价。这是因為我们对金融体系、储蓄以及整个金融世界的看法,很大程度上受制於那段时期,以及「公优於私」的观念。
「在歐洲,我們一向認為金融和魔鬼之間有某種關聯。 」
金融危机处理非常不理想,其后果至今仍存。
我们仍未完成银行联盟的全面整合,这亦是金融危机的遗留问题。十五年过去了,我们仍停留原地。在我看来,这正是欧盟的真正问题所在。当时我们未能作出正确决定,而现在仍在為此付出代价。同时,我们也承受着过去十年欧洲经济成长缓慢以及英国脱欧的代价。我认為,脱欧是有史以来最糟糕的决定之一。欧洲的缓慢成长与美国走出金融危机后迅速復甦的态势形成鲜明对比。
您认為储蓄与投资联盟与银行联盟,哪一个更有可能更快实现?
您认為储蓄与投资联盟与银行联盟,哪一个更有可能更快实现?
储蓄与投资联盟。為什麼呢?因為这是一个全新计划,整合欧洲金融市场,让我们有机会将资本和就业带回本土,而这亦可能推动银行联盟的最终完成。若先从银行联盟入手,依然会受制於互信问题。我必须指出,目前银行联盟主要是德国与意大利的合作,尤其体现在德商银行与意大利联合信贷银行上。两间银行——一间意大利银行和一间德国银行——仍在争论不休,所以我不认為银行联盟短期内会有实质进展。
另一方面,我認為我們可以在儲蓄與投資聯盟方面推進,這亦能為銀行聯盟帶來一些解决方案。
您认為欧元区危机期间,欧盟本应在哪些地方採取不同的做法?
您认為欧元区危机期间,欧盟本应在哪些地方採取不同的做法?
首先是完成银行联盟。我们错失了一个极佳机会去完成这项工作,我认為这是一个重大错误。
其次是建立一个运作良好、组织完善、无污名化的欧洲稳定机制(贰厂惭)。过去十年,这个机制一直设在卢森堡,但其背后始终存在政治问题。事实上,我在报告中提议将欧洲稳定机制用於国防开支。这是刻不容缓的紧急事项。
「我们需要找到资金,而这个工具却未被充分利用。」
為什麼我们不使用欧洲稳定机制?我并没有看到各国争相接受这项提议。
對我來說,這兩點是最重要的問題。此外,我們仍對資產證券化抱持批評態度,公眾情緒至今仍未真正改變。不過,在危機中受創最深的南方國家,如今在歐洲的表現反而較好。這證明一些解决方案確實有效。
欧盟如何主动出击,利用贸易来扩大影响力?欧盟又如何鼓励欧洲储户将资金带回或留在本土?
欧盟如何主动出击,利用贸易来扩大影响力?欧盟又如何鼓励欧洲储户将资金带回或留在本土?
这裡的重点是,单一市场的分裂对欧洲各国,以及欧洲的市民、储户、公司家和劳动者,均造成了重大不利影响。我们有欧元,这是一个伟大成就,但经济与货币联盟的现实是,我们在「货币联盟」上取得成功,却未能成功建立「经济联盟」。
這一點至關重要。我們並未達成一個成功的經濟聯盟,因為我們先行推動貨幣聯盟,而這過程費盡心力。我們說服了德國人,影響了公眾輿論,卻未能推動其他領域的整合。我報告的核心警示是:「大家注意,我們用的是同一種貨幣,但卻擁有 27 個金融市場、20 個能源市場和 27 個電訊市場。」
我們沒有善用同一貨幣的優勢,反而因為市場分裂而逐漸失去競爭力。而這種分裂在今天更顯重要,因為世界已非同以往。在我們決定不再繼續进一步推進經濟整合的其他部分時,世界環境是完全不同的。當時中国還未崛起,印度尚未成為經濟大國,金磚國家也未形成,美國的狀況亦完全不同。因此,單一歐洲成員國的競爭力亦與現今大相逕庭。
我經常以自己的國家意大利為例。我們曾經有六千萬人口,如今仍是六千萬人口。過去,意大利的經濟規模相當於中国和印度的總和。如今,中国和印度的經濟總量是意大利的二十倍,合共擁有近二十九億人口。但無論是實力還是影響力,二十年來的差距令人驚訝。
「单个欧洲国家,规模实在太小,这正是关键所在。」
我经常说,欧盟成员国可以分成两类:小国,以及那些还不知道自己是小国的国家。
這是理解歐洲現狀的關鍵。有些國家過去曾是大國,現在仍然認為自己是大國,我會把意大利歸入這一類。但事實上,與中国、印度、金磚國家和美國相比,我們都是小國。所以我們必須整合。這是重大改變,我希望我的報告能提升大家對這點的認識。
在监管方面,您认為欧盟会否為提升竞争力而调整方向?欧盟又可以怎样防止各国对欧盟法规的不同解读进一步阻碍共同市场运作?
在监管方面,您认為欧盟会否為提升竞争力而调整方向?欧盟又可以怎样防止各国对欧盟法规的不同解读进一步阻碍共同市场运作?
我的报告中有一章是关於精简的。在撰写报告期间,我听到了来自爱尔兰、芬兰、葡萄牙、希腊以至罗马尼亚的眾多声音,尤其是公司界,大家都在呼吁精简。我认為,谈到精简时,我们必须清楚界定所指為何。
因此,我在報告中加入了一項非常具體的建議,我認為這將成為遊戲規則的改變者。這就是所謂的第 28 個虛擬國家的概念。
這是什麼意思呢?我們的法律架構最複雜的部分,是歐洲層面訂立的指令和規則會在 27 個成員國各自以不同方式落實,因為各國擁有獨立的法律體系。以西班牙為例,西班牙分為 17 個自治區,每個自治區都有自己的商業法。無論是對外國投資者,還是對中小企業來說,這顯然都是一個巨大障礙。
我清楚记得在毕尔包与中小企开会时,有人跟我说,中小企也需要「通行证」——因為若没有就永远无法真正利用单一市场的优势。若一间中小企要请十个律师来搞清楚西班牙和葡萄牙、或克罗地亚和德国之间的差异,那根本不可能。中小企根本请不起十个律师。
「所以中小企并未真正从单一市场受惠。」
大家都很清楚,中小企佔歐洲經濟的 90% 以上。因此,我的建議是創建一個擁有自己商業法的「第 28 個虛擬國家」。歐盟委員會已經採納了我的建議,並將其應用於初創企業。我覺得這是個好主意。至於其他企業,我们可以創建快速通道。這就是精簡:透過這個方法来彌合市場,打造一個簡單公平的競爭環境。
更多资讯
- The Red Thread for alternatives – Edition July/August 2025
- TRTPM monthly blog – Edition June 2025
- Reimagining the single market: part one
- Europe: A strategic overweight?
- Finding Europe‘s elusive alpha
- Reimagining the single market: part two
- Walls of worry
- Structural shifts in Europe’s credit ecosystem
- Europe’s regulatory balancing act
- Building the future of inno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