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utterStock)
中美在日內瓦達成緩和雙邊貿易衝突的協議後不到兩周,關稅爭端再現,這次涉及歐盟。上週末, 美國總統川普威脅稱,由於雙邊關稅談判進展不理想,美國將從6月1日起對歐盟徵收50%的對等關稅。此次局勢再升級提早於7月9日談判結束前發生。儘管關稅上調隨後推遲至7月9日,但恒生中國企業指數(HSCEI)週一仍下跌1.7%, 可能反映出市場擔心這預示著中美談判可能很快會遭遇挫折。
然而,我們甚至在日內瓦協議達成之前就已將中國科技板塊的評級上調至“具吸引力”,並繼續對這一觀點持樂觀態度。我們當時認為,恒生科技指數(HSTECH)11%的跌幅已充分計入貿易緊張局勢。此外,我們認為, 中國科技板塊擁有足夠的內生成長動力(organic growth drivers),即使在關稅僵局持續的情況下,也能跑贏大市。持續的人工 智慧(AI)創新、積極的雲計算趨勢以及中國政府對實現AI和晶片自給自足的支持,都將有助於推動該板塊的盈利健康成長。
儘管偶爾會出現波折,但我們認為關稅風險的高峰可能已經過去。因此,我們認為市場的焦點應轉向該板塊 2025-2026年的潛在強勁盈利成長。該板塊的風險報酬平衡正在改善,尤其是考慮到其起始16倍遠期本益比(比2022年的平均水準低0.7個標準差)頗具吸引力。顯然,緊張局勢意外緩和加強了我們的信心,但仍然值得(更細緻地)審視中國科技板塊的投资理據。
AI驱动中国互联网领域復甦。 我們看好估值不高的中國互聯網領域,其遠期本益比約為14倍。該板塊的估值仍低於美國同行,我們認為這對尋求重新平衡全球投资組合的國際投资人具有吸引力。中國的雲計算供應商對AI的需求持續強勁,此前發佈的DeepSeek R1模型已促使推理工作負載激增。 我們預計,雲計算營收將在即將到來的財報季中開始加速,進而為該板塊提供支持。此外,由於中國互聯網領域受國內消費的影響較大,該板塊可能是進一步刺激措施的主要受益者。
中国电动车可能是相对受益者。 中國電動車行業主要依賴國內需求,因此受益於政府支持力度加大, 包括提高以舊換新補貼。中國電動車製造商在美國沒有業務,因此相對不太受關稅上調的影響。相比之下,中國電動車的出口主要面向新興市場,而這些市場仍具吸引力,因相對於中國國內市場,新興市場的價格和利潤率更高。儘管海外業務擴張可能會遇到劇烈陣痛和週期性挑戰,但我們預計出口勢頭將繼續。此外,中國電動車整車廠正在大舉投资於AI和人形機器人,因此有望受益於電動車和AI這兩個板塊的協同效應,例如增強智慧駕駛、座艙系統和整體車輛能力。因此,我們對中國科技行業總體的正面觀點主要歸因於中國電動車板塊的樂觀前景。
政策将继续支持晶片自给自足。 最後,同樣重要的是,在美國努力限制中國獲得高科技晶片之際,中國尋求實現晶片自給自足,這將推動投资繼續流向該板塊。儘管國內晶片製造商仍未達到全球頭部競爭對手的水準,但中國的國產AI晶片正在普及化,其在本地市場佔到的份額從2023 年上半年的10%躍升至2024年下半年的34%。我們預計到2029年,中國的晶片自給率將達到約90%。隨著國內晶片創新加速,我們認為設備製造商有很大機會受益於本地需求的成長。